花脸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花脸鸭的图片

花脸鸭(学名:Anas formosa,英文名:Baikal Teal)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花脸鸭(学名:Anas formosa)俗名黄尖鸭、黑眶鸭、元鸭、晃鸭、王鸭、巴鸭、眼镜鸭,为鸭科鸭属的鸟类。分布于西伯利亚、日本、印度、以及中国东部(包括东北、华北、自山东南抵云南、广东、海南岛、台湾岛)等地区,一般生活于内陆河川以及湖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

中文学名:花脸鸭

拉丁学名:Anas formosa

英文俗名:Baikal Teal

命名作者:Georgi, 1775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se China, Jap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花脸鸭
花脸鸭花脸鸭雄鸟繁殖羽头顶至后颈上部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端。脸部自眼后有一宽阔的翠绿色金属带斑延伸至后颈下部;绿带与头颈部黑倒色之间有一白色狭纹,其余脸部呈乳黄色。在绿色带斑与乳黄色斑之间夹有黑色细线,并向颈侧下方延伸;黑色线与黄色脸斑之间还有白色细线。眼周黑色,并有一黑纹自眼周向下至喉部:从而将脸部乳黄色斑分割为前后二块。上背和两胁蓝灰色,密布以黑褐色波状细纹。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淡色羽缘,尾上覆羽尤淡,尾羽褐色,具狭细的棕白色羽缘。肩羽长而细,内侧棕白色,外侧绒黑色,具宽的棕红色羽缘。翅上覆羽暗褐色,大覆羽具宽的棕色端斑,形成翼镜前面棕色边缘。翼镜铜绿色,后而转为黑色,再后白色。颏、喉和前颈上部黑褐色,胸淡棕色,满杂以暗褐色点状斑,下胸两侧各具一宽阔的白色横带。腹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中部具棕白色端斑。两侧具暗棕色羽缘,尾下覆羽两侧前面各有一白色宽带。腋羽白色。非繁殖羽似雌鸟。

雌鸟上体暗褐色,羽缘稍淡,头顶褐色较浓,近黑色,密缀以棕色羽端。翅上翼镜较雄性为小,且铜绿色辉亮光泽也差。头侧和颈侧白色,杂以暗褐色细纹,眼先在嘴基处有一棕白色或白色圆形斑,眼后上方具棕白色粗纹;颏棕白色,喉与前颈白色,胸与雄性相似,但斑点较少,腹也为白色,下腹中央微具淡褐色粗斑,两胁暗褐色,具浅棕色羽缘;尾下覆羽白色,具褐色羽干纹。

花脸鸭
花脸鸭虹膜棕色或棕褐色,嘴黑色,脚石板蓝黑色。

幼鸟似雌鸟,但脸斑不明显,羽色较暗褐,少棕色;上体具淡灰褐色羽缘;下体中部斑杂状。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360—520克,雌性4OO~505克;翅长雄性402一431毫米,雌性378一423毫米;嘴峰雄性35—40毫米,雌性34.6—39毫米;翅雄性201—228毫米,雌性179—210毫米;尾雄性81—103毫米,雌性69—97毫米;跗跖31一35毫米,雌性29—33毫米。

地理分布

花脸鸭
花脸鸭花脸鸭分布图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中国为东北及华北为罕见冬候鸟,自山东,南抵云南、广东及海南岛为冬候鸟。

生活习性

花脸鸭
花脸鸭花脸鸭是一种喜欢集群的鸭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生活,也常和别的鸭混群生活。繁殖期主要栖息在泰加林或苔原带的沼泽、河口三角洲、湖泊和水塘中,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各种淡水或咸水水域,包括湖泊、江河、水库、水塘、沼泽、河湾以及农田原野等各类生境。白天常成小群或与其他野鸭混群游泳或飘浮于开阔的水面休息,夜晚则成群飞往附近田野、沟渠或湖边浅水处寻食。声音嘈杂,叫声洪亮而短,很远即能听见。

花脸鸭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常到收获后的农田觅食散落的稻谷和草籽。此外也吃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黄昏和晚上。觅食地多在水边和附近原野和农田。

花脸鸭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开始往北迁徙。3月中旬至3月末到达中国华北和东北一带。4月末几全部离开中国。春季迁徙期长达一个多月之久。秋季于9月中旬进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大量迁徙出现在1O月中下旬,也有迟至11月初还停留在中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未往南迁徙。整个秋季迁徙期也持续近二个月之久。迁徙时常集成数十、数百只,有时甚至多达千余只的大群。

生长繁殖

花脸鸭
花脸鸭花脸鸭主要繁殖在西伯利亚。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形成,或许是在越冬期间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的对。繁殖期5—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立即开始营巢。营巢于柳丛或灌木丛下地上和草丛中。也营巢于小树林内水珊边地上和开阔的冻原带苔原上。巢系地上挖出的凹坑,内垫以干芦苇、干草和苔藓。孵化开始后雌鸟再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内。每窝产卵6—9枚,卵颜色为淡绿灰色,大小为46.2一47.7×33.7—35.7毫米,平均47.1×34.4毫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脸树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脸树鸭的图片

白脸树鸭(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英文名:White-faced Whistling Duck)是鸭科树鸭属的鸟类。

白脸树鸭(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左右翅各有1枚形状特殊的飞羽,飞行中与空气摩擦能发出轻而尖的啸声。嘴形广平;秃颈;长腿,跗骨前缘被以网状鳞;后趾仅具狭形瓣蹼;后趾(连爪)的长度为其宽度(连同瓣蹼)的3.5~4倍。两性羽色均鲜艳。栖息于丘陵谷间小盆地或面积不大而浅水的水域以及水库中潮湿多草的小岛上。飞行力弱,潜水能力强。以植物种子及嫩茎叶为主食。

中文学名:白脸树鸭

拉丁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

英文俗名:White-faced Whistling Duc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树鸭属(Dendrocygna)

繁殖区:非洲, 南美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脸树鸭身长45- 53 cm,翼展86 -94 cm,雄鸭体重685g,雌鸭体重660 g。喙灰色,头部及脚都很长。面部及冠都是白色,后枕黑色。背部及双翼都是深褐色至黑色,下身是黑色,两侧有白色斑纹。颈部是栗褐色。雏鸟头部的斑纹不怎么明显。

白脸树鸭
白脸树鸭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富有植物的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也出现在林缘沼泽和四周有植物覆盖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欢隐匿在高草丛中或荷叶下,也成群栖息于水面上,但通常避免开阔的湖泊。

该物种既能在水面觅食,也能潜入水下觅食,有时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食物主要为稻谷、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虫、螺、蜗牛、软体动物、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黄昏时树鸭呈几只到几十只成群飞到附近稻田觅食,黎明前返回白天栖息的水域。

停息时身体挺直,常有几只不时引颈四望,遇人或敌害临近首先起飞,随之其他树鸭亦跟着起飞,性极为机警。常成几只到数十只的群体活动和觅食,也有多到数百只的大群。飞行力弱,速度亦不及其他鸭类快。亦善游泳和潜水,且潜水能力甚强,一次潜水可达十几分钟。在炎热的白天,常在芦苇丛或其他较高的水草丛中睡觉和休息。如遇食物丰富又无干扰,它们常栖息在固定地方,一般不变换栖息地,甚至不作长距离的迁徙。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树或植物覆盖的地上草丛中或芦苇沼泽地和树洞中。求偶和交配在水中进行,交配前雌雄鸭一起游泳,雄鸭不断地向雌鸟进行嘴浸水运动,雌鸭保持一种竖直的姿势,然后雄鸭突然爬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巢由草叶和草茎构成,大小为直径25cm,高6cm。每窝产卵8-12枚,一般10枚左右,卵白色。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7-30天。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花斑船鸭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花斑船鸭的图片

花斑船鸭(学名:Tachyeres patachonicus,英文名:Flying Steamer Duck)是鸭科船鸭属的鸟类。

花斑船鸭(学名:Tachyeres patachonicus)是属于鸭科的一种群居型水鸭。分布于南美洲,有一些特征和南美洲的草雁很相似,是陆栖性较强的的类群,适应潜水,是船鸭属中唯一会飞的水鸭,用翅膀帮助潜水,雄鸭领土意识强烈,以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为食。

中文学名:花斑船鸭

拉丁学名:Tachyeres patachonicus

英文俗名:Flying Steamer Duck

命名作者:King, PP, 1831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船鸭属(Tachyeres)

繁殖区:南美洲 :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 花斑船鸭

花斑船鸭
花斑船鸭

拉丁学名: Tachyeres patachonic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 船鸭属

命名时间: King, 1828

英文名称: Flying Steamerduck

花斑船鸭
花斑船鸭花斑船鸭(图2)

英文名称: Flying Steamer-duck

英文名称: Flying Steamer Duck

外形特征

花斑船鸭
花斑船鸭花斑船鸭(图3)

花斑船鸭是船鸭属中唯一会飞的水鸭,在水面上浮游时,圆翅膀滑水时酷似船的桨一样摆动,故名“船鸭”。成鸭有青灰色的头颈,脸颊红棕色,胸部和上体棕色并有密集的鱼鳞状白色斑纹,尾巴尖黑色;虹膜黑色,白眼圈,白眼纹;鸭喙靠近喙基黄色,其余灰白色;翅膀上有白色翼镜,腹部以下白色,黄腿蹼。

地理分布

分布于智利南部,阿根廷极南端,火地岛和福克兰岛,主要这些是地区的沿海线。

花斑船鸭
花斑船鸭花斑船鸭分布图

生活习性

栖息于内陆淡水水域。主要以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虾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常见几只至20多只的小群在水边浅水处和水面觅食。

生长繁殖

花斑船鸭
花斑船鸭花斑船鸭(图4)

一般在靠近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的边缘上繁殖,繁殖期9-10月。对的结合较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地上进行。巢建在水边的草丛或灌木丛中,也有的建在岩石裂缝或是沙质斜坡上。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雌鸭用植物衬里,开始产卵后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内。每巢产卵5-10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鸭单独承担,雄鸭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险时则高声鸣叫以示警,孵化期27-30天,雏鸭早成性,孵出后即长满了绒羽,并会游泳和潜水。2龄时性成熟。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本文Hash:9265007ad02867507007425a249c6c7f1c08ead4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