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滨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黑腹滨鹬的图片

黑腹滨鹬(学名:Calidris alpina,英文名:Dunlin)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眉纹白色,嘴端略有下弯。繁殖期间胸腹部黑色。喜沿海及内陆泥滩,单独或成小群,常与其他涉禽混群。进食忙碌,取蹲姿。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拉普兰省。

中文学名:黑腹滨鹬

拉丁学名:Calidris alpina

英文俗名:Dunli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滨鹬属(Calidri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s 北美洲, 非洲, s 古北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7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黑腹滨鹬
黑腹滨鹬

体小(19厘米)而嘴适中的偏灰色滨鹬。眉纹白色,嘴端略有下弯,尾中央黑而两侧白。夏羽特征为胸部黑色,上体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绿灰。

叫声:飞行时发出粗而带鼻音的哨声dwee。

黑腹滨鹬:繁殖羽
黑腹滨鹬:繁殖羽
黑腹滨鹬:非繁殖羽
黑腹滨鹬:非繁殖羽
黑腹滨鹬:飞行姿态
黑腹滨鹬:飞行姿态
黑腹滨鹬:翼下特征
黑腹滨鹬:翼下特征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腹滨鹬与弯嘴滨鹬的区别:黑腹滨鹬的腰部色深,腿较短,胸色较暗。

黑腹滨鹬与阔嘴鹬的区别:黑腹滨鹬的腿较粗,头部色彩单调,仅为一道眉纹。

地理分布

黑腹滨鹬地理分布图
黑腹滨鹬地理分布图

在中国迁徙时见于东北、西北及东南,在华南、东南沿海以及长江以南地区。

分布范围:繁殖于全北界北部;越冬往南。于东南亚为罕见迁徙鸟。

分布状况:常见过境鸟及冬候鸟。亚种centralis迁徙时由中国西北及东北至东南部。sakhalina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东北;越冬在华南、东南沿海省份及长江以南主要河流两岸,也于台湾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

黑腹滨鹬
黑腹滨鹬

黑腹滨鹬栖息于冻原、高原和平原地区的湖泊、河流、水塘、河口等水域岸边和附近沼泽与草地上。常成群活动于水边沙滩,泥地或水边浅水处。性活跃、善奔跑,常沿水边跑跑停停,飞行快而直。有时也见单独活动。

黑腹滨鹬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昆虫幼虫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主要在水边草地、泥地,沙滩和水边浅水处边走边受食。行动快速,常常跑跑停停,边跑边啄食,有时也将嘴插入泥地和沙土中探觅食物。

生长繁殖

黑腹滨鹬
黑腹滨鹬

黑腹滨鹬的繁殖期为5—8月。雌雄成对营巢于苔原沼泽和湖泊岸边苔藓地上和草丛中。巢系地上的浅坑,内放有柳树叶。每窝产卵4枚,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6枚。卵的颜色为绿色或黄橄榄色,被有红褐色或橄榄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l—4O×23—2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1—22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大约25天后即能飞翔。

保护现状

黑腹滨鹬
黑腹滨鹬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尖尾滨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尖尾滨鹬的图片

尖尾滨鹬(学名:Calidris acuminata,英文名:Sharp-tailed Sandpiper)是鸻形目鹬科滨鹬属的鸟类。是体型略小而嘴短的滨鹬。头顶棕色,眉纹色浅,胸皮黄色。特征为下体具粗大的黑色纵纹。繁殖于西伯利亚;冬季远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栖于沼泽地带及沿海滩涂、泥沼、湖泊及稻田。常与其他涉禽混群。

中文学名:尖尾滨鹬

拉丁学名:Calidris acuminata

英文俗名:Sharp-tailed Sandpiper

命名作者:Horsfield, 182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滨鹬属(Calidris)

繁殖区:古北界 : ne

非繁殖区: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6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

体型略小(19厘米)而嘴短的滨鹬。头顶棕色,眉纹色浅,胸皮黄色。特征为下体具粗大的黑色纵纹。腹白;尾中央黑色,两侧白色。似冬季的长趾滨鹬,但顶冠多棕色。夏季鸟体羽多棕色,通常比斑胸滨鹬鲜亮。幼鸟色彩较艳丽。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及脚-偏黄至绿色。

叫声:轻柔的trrt或wheep声,尖细如流水般的吱吱声whit-whit, whit-it-it及轻微的呻吟声。

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

地理分布

尖尾滨鹬:地理分布图
尖尾滨鹬:地理分布图

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冬季远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为甚常见的迁徙过境鸟。在中国东北、沿海省份及云南均有记录。冬季在台湾(包括兰屿岛)也有过记录。

生活习性

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繁殖期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冻原平原地带,特别是有稀疏小柳树和苔原植物的湖泊、水塘、溪流岸边和附近的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以及附近的低草地和农田地带。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在食物丰富的觅食地,也常集成大群。当受惊时常很快形成密集的群,并快速而协调地飞翔。它也常与其他鹬类混群活动和觅食。有危险时,也常采取就地蹲伏不动的方法逃避危险。有时待危险迫近时,才突然从地上飞起。常在有低矮草本植物的水边干草地上或浅水处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在开阔的海边潮涧地带活动和觅食。

尖尾滨鹬主要以蚊和其它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小螺、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有时也吃植物种子。常边走边觅食。

生长繁殖

尖尾滨鹬:繁殖羽
尖尾滨鹬:繁殖羽

尖尾滨鹬繁殖于西伯利亚冻原带。繁殖期6—8月。营巢于富有苔藓和草本植物的湿地和生长有小柳树灌丛地区。巢多置于草丛下的地面凹坑内。巢内垫有柳树叶。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或绿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9×27毫米。

保护现状

尖尾滨鹬
尖尾滨鹬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腹军舰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腹军舰鸟的图片

黑腹军舰鸟(学名:Fregata minor,英文名:Great Frigatebird)是军舰鸟科军舰鸟属的大型海鸟,英文名直译为大军舰鸟,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翻译为小军舰鸟,或根据其学名minor而来。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海域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西沙群岛、北达江苏、偶见于河北,曾见于台湾等地,一般生活于海岛以及筑巢于树上。

中文学名:黑腹军舰鸟

拉丁学名:Fregata minor

英文俗名:Great Frigatebird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军舰鸟科(Fregatidae)

中文属名:军舰鸟属(Fregata)

繁殖区:热带海洋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7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红色

外形特征

黑腹军舰鸟:形态特征图
黑腹军舰鸟:形态特征图

体长95厘米的暗色军舰鸟。

雄鸟:体羽几乎全黑,仅翼上覆羽具浅色横纹,喉囊绯红。

雌鸟:颏及喉灰白,上胸白色,翼下基部无或极少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粉红。

亚成鸟:上体深褐,头、颈及下体灰白沾铁锈色。

虹膜-褐色;嘴-雄鸟青蓝,雌鸟近粉;脚-成鸟偏红,幼鸟蓝色。

叫声:在营巢地发出嘟嘟的、咯咯的及似卷舌音的叫声。于海上常无声。

黑腹军舰鸟:雄鸟
黑腹军舰鸟:雄鸟
黑腹军舰鸟:雄鸟
黑腹军舰鸟:雄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黑腹军舰鸟与白斑军舰鸟的区别:黑腹军舰鸟的体型较大,下腹部白色,翼下基部较少白色。

地理分布

黑腹军舰鸟:地理分布图
黑腹军舰鸟:地理分布图
黑腹军舰鸟:世界分布图
黑腹军舰鸟:世界分布图

分布于热带海洋。繁殖于海南岛附近海上岛屿、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地区性常见于中国南海。偶见于中国南部沿海至江苏及河北。极少至台湾兰屿岛。似其他军舰鸟,但更常光顾海岸线。

分布于莱桑岛、夏威夷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特立尼达岛、加拉帕戈斯群岛、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爪哇附近的圣诞岛以及中国东北和东南沿海及其邻近岛屿。

生活习性

黑腹军舰鸟
黑腹军舰鸟

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开阔海洋和沿海地带,繁殖期则多栖于海岛。善飞行。主要在空中生活。能长时间的、毫不知疲倦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常像鹰一样在空中盘旋、翱翔。飞行极为灵活。但不善于游泳,更不会潜水,很少在水面活动。在陆地行走亦较困难。一般亦很少着陆于平地。起飞时需从高处往低处飞。

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海面上低空飞行。捕食不时跃出水而的飞鱼。也捕食飘浮在水面的鱼类废物和其他在海面活动的海洋动物。也常常在空中追赶和胁迫鸥、鲣鸟等其他鸟类将捕得的食物吐出来,在当这些食物未落入水中之前,即被它抢走,有时亦偷吃其他海鸟的卵和幼雏。

生长繁殖

黑腹军舰鸟
黑腹军舰鸟

繁殖期为4一6月,营巢于海岛灌丛上或树上。巢由树枝构成,内垫有草茎和草叶。营巢材料是在飞行中从地上或灌木上采取,也常常偷盗其他海鸟的巢材。求偶时雄鸟极大的使它洋红色的喉囊膨大成半球形,每窝产卵1枚,有时多至2枚。卵白色,大小海65—68×45—16毫米。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裸露无羽,但很快即被有厚密的绒羽。亲鸟用已半消化的食物喂雏。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b2566d5c6d88943db401eeca8ba866e1fc36db8c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