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树鸭的百科名片、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百科名片 外形特征 叫声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栗树鸭的图片

栗树鸭(学名:Dendrocygna javanica,英文名:Lesser Whistling Duck)是鸭科树鸭属的鸟类。

栗树鸭(学名:Dendrocygna javanica)为鸭科树鸭属的鸟类,俗名尼鸭、啸鸭。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中南半岛、琉球群岛、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西南部及邻近岛屿、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中下游、云南、广西、广东及沿海岛屿、海南、福建等地,多生活于池塘、沼泽以及水库。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中文学名:栗树鸭

拉丁学名:Dendrocygna javanica

英文俗名:Lesser Whistling Duck

命名作者:Horsfield, 1821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树鸭属(Dendrocygn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百科名片

栗树鸭
栗树鸭栗树鸭(1)

中文名称:栗树鸭

英文名称:LesserWhistling-duck,LesserWhistlingDuck

别称:(栗)树鸭,树鸭,尼鸭,啸鸭

拉丁学名:Dendrocygna javanica

命名时间:Horsfield,1821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鸭科 Anatidae

属: 树鸭属 Dendrocygna

种: 栗树鸭 D. javanica

外形特征

栗树鸭属中小型鸭类,体长37-42cm,体重400-600g。上体主要为黑褐色,尾上覆羽、下胸和腹栗色,眼具狭窄的黄色眼圈,脚较长,嘴、脚均为黑色,颈亦较长。外形似鹅。飞翔时栗红色的翅上、尾上覆羽与黑色的飞羽、尾羽形成鲜明对照,脚亦远远伸出于尾外。两性相似。额浅棕色。头顶、枕部棕褐色,具黑褐色细纹,形成一条黑色带斑从枕部一直延伸到后颈。背、肩黑褐色,具棕色或棕灰色羽缘。腰黑色,有时亦具窄的棕灰色羽缘。尾黑色,尾上覆羽和中、栗树鸭

栗树鸭
栗树鸭栗树鸭图(2)

小翅覆羽栗红色,大覆羽及飞羽黑褐色。两颊、前颈灰皮黄色,颏、喉近白色。上胸黄棕色,下胸、腹及两胁浅栗色,但后者杂有黄棕色,尾下覆羽棕白至乳白色。虹膜棕褐色。眼圈橘黄色,死后橙红色;嘴在鼻孔前为深石板色,鼻孔后为石板青色;跗蹠深石板色,死后嘴和跗蹠皆黑色。幼鸟羽色较成鸟暗,背、肩具黄褐色羽缘,下体亦较轻淡和较暗,为暗黄褐色,少棕色,头顶常为淡灰褐色。

栗树鸭
栗树鸭栗树鸭图(3)

叫声

飞行中发出悦耳的尖哨音seasick seasick。

地理分布

栗树鸭
栗树鸭栗树鸭分布图

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原记录在长江中游及下游有分布,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树鸭分布区在向中国西南方缩小,主要是由于栖息环境发生了改变和受到破坏所致。在广东沿海岛屿,海南和福建有分布记录。

分布状况:繁殖于云南南部及广西西南部。夏季偶尔出现在长江下游、广东南部、海南岛及台湾。南迁至热带地区越冬。地区性常见种。

生活习性

栖息于富有植物的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也出现在林缘沼泽和四周有植物覆盖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欢隐匿在高草丛中或荷叶下,也成群栖息于水面上,但通常避免开阔的湖泊。该物种既能在水面觅食,也能潜入水下觅食,有时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食物主要为稻谷、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虫、螺、蜗牛、软体动物、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黄昏时树鸭呈几只到几十只成群飞到附近稻田觅食,黎明前返回白天栖息的水域。

栗树鸭
栗树鸭栗树鸭图(4)

停息时身体挺直,常有几只不时引颈四望,遇人或敌害临近首先起飞,随之其他树鸭亦跟着起飞,性极为机警。常成几只到数十只的群体活动和觅食,也有多到数百只的大群。飞行力弱,速度亦不及其他鸭类快。亦善游泳和潜水,且潜水能力甚强,一次潜水可达十几分钟。在炎热的白天,常在芦苇丛或其他较高的水草丛中睡觉和休息。如遇食物丰富又无干扰,它们常栖息在固定地方,一般不变换栖息地,甚至不作长距离的迁徙。

栗树鸭
栗树鸭栗树鸭图(5)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树或植物覆盖的地上草丛中或芦苇沼泽地和树洞中。求偶和交配在水中进行,交配前雌雄鸭一起游泳,雄鸭不断地向雌鸟进行嘴浸水运动,雌鸭保持一种竖直的姿势,然后雄鸭突然爬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巢由草叶和草茎构成,大小为直径25cm,高6cm。每窝产卵8-14枚,一般10枚左右,卵白色。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7-30天。
栗树鸭
栗树鸭栗树鸭图(6)

保护现状

由于树鸭主要以稻谷为食,又常集成大群,对农作物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当种群数量大时,曾被当地农民视为害鸟大量狩猎,加之环境污染和农药大量使用,致使这一种群数量极为丰富和常见的鸭类,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在有些地方,如日本可能已绝迹,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也很稀少。在一些国家种群数量较为丰富,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印度有37857只,泰国40533只,孟加拉国7846只,尼泊尔2300只,斯里兰卡2科7只,缅甸栗树鸭3377只。估计总的种群数量约10万只。

栗树鸭
栗树鸭栗树鸭图(7)
栗树鸭
栗树鸭栗树鸭图(8)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易危种。

白脸树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脸树鸭的图片

白脸树鸭(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英文名:White-faced Whistling Duck)是鸭科树鸭属的鸟类。

白脸树鸭(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左右翅各有1枚形状特殊的飞羽,飞行中与空气摩擦能发出轻而尖的啸声。嘴形广平;秃颈;长腿,跗骨前缘被以网状鳞;后趾仅具狭形瓣蹼;后趾(连爪)的长度为其宽度(连同瓣蹼)的3.5~4倍。两性羽色均鲜艳。栖息于丘陵谷间小盆地或面积不大而浅水的水域以及水库中潮湿多草的小岛上。飞行力弱,潜水能力强。以植物种子及嫩茎叶为主食。

中文学名:白脸树鸭

拉丁学名:Dendrocygna viduata

英文俗名:White-faced Whistling Duc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树鸭属(Dendrocygna)

繁殖区:非洲, 南美洲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脸树鸭身长45- 53 cm,翼展86 -94 cm,雄鸭体重685g,雌鸭体重660 g。喙灰色,头部及脚都很长。面部及冠都是白色,后枕黑色。背部及双翼都是深褐色至黑色,下身是黑色,两侧有白色斑纹。颈部是栗褐色。雏鸟头部的斑纹不怎么明显。

白脸树鸭
白脸树鸭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栖息于富有植物的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也出现在林缘沼泽和四周有植物覆盖的水塘和溪流中。喜欢隐匿在高草丛中或荷叶下,也成群栖息于水面上,但通常避免开阔的湖泊。

该物种既能在水面觅食,也能潜入水下觅食,有时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食物主要为稻谷、作物幼苗、青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性食物,也吃昆虫、螺、蜗牛、软体动物、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黄昏时树鸭呈几只到几十只成群飞到附近稻田觅食,黎明前返回白天栖息的水域。

停息时身体挺直,常有几只不时引颈四望,遇人或敌害临近首先起飞,随之其他树鸭亦跟着起飞,性极为机警。常成几只到数十只的群体活动和觅食,也有多到数百只的大群。飞行力弱,速度亦不及其他鸭类快。亦善游泳和潜水,且潜水能力甚强,一次潜水可达十几分钟。在炎热的白天,常在芦苇丛或其他较高的水草丛中睡觉和休息。如遇食物丰富又无干扰,它们常栖息在固定地方,一般不变换栖息地,甚至不作长距离的迁徙。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树或植物覆盖的地上草丛中或芦苇沼泽地和树洞中。求偶和交配在水中进行,交配前雌雄鸭一起游泳,雄鸭不断地向雌鸟进行嘴浸水运动,雌鸭保持一种竖直的姿势,然后雄鸭突然爬到雌鸭背上进行交尾。巢由草叶和草茎构成,大小为直径25cm,高6cm。每窝产卵8-12枚,一般10枚左右,卵白色。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7-30天。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赤颈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赤颈鸭的图片

赤颈鸭(学名:Anas penelope,英文名:Eurasian Wigeon)是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赤颈凫、鹅子鸭、红鸭。与其他水鸟混群于湖泊、沼泽及河口地带。赤颈鸭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与西北角,见于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印度支那半岛、菲律宾群岛至日本一线,偶见于格陵兰、北美洲等地。在中国东部各地越冬,其分布西限可达西藏南部,海南岛、台湾亦有本物种越冬。

中文学名:赤颈鸭

拉丁学名:Anas penelope

英文俗名:Eurasian Wige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非洲,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赤颈鸭形态特征图
赤颈鸭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47厘米)的大头鸭。

雄鸟特征为头栗色而带皮黄色冠羽。体羽余部多灰色,两胁有白斑,腹白,尾下覆羽黑色。飞行时白色翅羽与深色飞羽及绿色翼镜成对照。

雌鸟:通体棕褐或灰褐色,腹白。飞行时浅灰色的翅覆羽与深色的飞羽成对照。下翼灰色-较葡萄胸鸭色深。

虹膜-棕色;嘴-蓝绿色;脚-灰色。

叫声:雄鸟发出悦耳哨笛声whee-oo,雌鸟为短急的鸭叫。

赤颈鸭:雄鸟
赤颈鸭:雄鸟
赤颈鸭:雌鸟
赤颈鸭:雌鸟

地理分布

赤颈鸭地理分布图
赤颈鸭地理分布图

赤颈鸭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从冰岛、英国、横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俄罗斯北部,一直往东经贝加尔湖到太平洋沿岸和萨哈林岛;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西北部、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与缅甸北部、中南半岛、日本和菲律宾,也偶尔见于格陵兰、北美洲、安的列斯群岛和加里曼丹。

在中国繁殖于东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越冬在中国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长江中下游、西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时经过新疆、内蒙古、东北南部和华北一带。

分布范围:古北界;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甚或西北。冬季迁至中国北纬35°以南包括台湾及海南的广大地区。地方性常见。

生活习性

赤颈鸭:雄鸟头部
赤颈鸭:雄鸟头部
赤颈鸭:飞行中的一对
赤颈鸭:飞行中的一对

赤颈鸭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湾、沼泽等各类水域中。尤其喜欢在富有水生植物的开阔水域中活动。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游泳很好,也善潜水。高兴时常将尾翘起,头弯到胸部。飞行快而有力。有危险时能直接从水中或地上飞起,并发出叫声。鸣声响亮清脆。

赤颈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成群在水边浅水处水草丛中或沼泽地上觅食藻类和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也常到岸上或农田觅食青草、杂草种子和农作物。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通常在越冬期间即已形成对。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着手营巢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在富有水生植物或岸边有灌木和植物生长的小型湖泊、水塘和小河边地上草丛或灌木丛中。巢一般离水域不远,但也有远至距水边100—200米的。巢极为简陋,多系地上一个5~7厘米深的凹坑,内放少许枯草,有时根本无任何内垫物,但巢的四周常用大量绒羽围起来,离巢时常用它将卵盖住。每窝产卵7一11枚,一般8—9枚。一天产一枚卵。卵的颜色为白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50一60×33一41毫米,重41—47克。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2—25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在雌鸟带领下经过40—45天即能飞翔。幼鸟一龄时性成熟。

赤颈鸭每年3月末至4月初从南方迁到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4月中下旬到达东北北部,其中部分留下繁殖,部分继续北迁。秋季于9月末1O月初已大量从北部繁殖地迁到东北南部和华北一带,并陆续往南迁徙,一直持续到11月初还见有部分个体滞留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迁徙时结成群,飞行甚快。常排成一条线飞行。

保护现状

赤颈鸭:飞行图
赤颈鸭:飞行图

赤颈鸭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为丰富,是中国冬季较为常见的野鸭之一。据1992年的最新调查资料,中国越冬种群数量为48348只。赤颈鸭在整个世界上的种群数量亦较丰富。据1975年在欧洲和地中海与黑海地区的统计,种群数量达数百万只。据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西亚39446只,南亚143152只,东亚69652只,西南亚307只。总计整个亚洲为251557只,不及欧洲丰富,较之1990年统计的320676只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狩猎。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2690cae19eafb25d5ed0e5db1f1dd7eff70dc0ac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布布狗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